四十歲前必讀的四十本好書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facebook_banner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人之尋找意義》

推薦人:文潔華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

推薦人簡介

文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學士、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 及創作系教授。她的研究及著作範圍包括:比較美學、比較哲學、女性主義哲學、文化研究、兩性研究、文化藝術等。文教授也在香港中文報章專欄寫作,並主持電台文化節目。她於2003-04年獲得美國福布來特研究獎學金到柏克萊加州大學當訪問學人,於2009-10年亦獲委為美國威斯康辛州馬其特大學百周年紀念婦女聯會講座教授。

四十歲前看奧地利心理醫師維克多.法朗克(Frankl)的《人之尋找意義》一書,如果心有所得,必然對我們四十歲以後日益延長的生命,有著積極和創造性的影響。

二戰期間,法朗克曾遭關進幾個猶太人集中營。由於他精神科醫生的背景,給徵召到集中營的「心理衞生」診所工作,留心被囚者的自殺行為。他曾於奧斯威辛集中營裡遭勞役至1945年才獲美軍救出,倖免於難。其後他把不能磨滅的體會撰寫成書,翻譯成多國文字,英文書名為Man’s Search for Meaning,書中內容以集中營被囚者的身份,記述人們曾如何放棄活著的機會,以及為何奮力生存。法朗克之「尋找」,實義是「建構」。

書中提出其著名的三個信條,包括說明人生而有自由意志,即使人的抉擇會遇見環境條件,但積極的態度至為重要。法朗克以經驗之談,肯定人「自我超越」的能力,包括克服和衝破生理、心理和社會結構的平面限制,以信念接受痛苦,跳躍至意義世界。人也有建構意義的意志,幫助人面對主觀及客觀的險境。意義的建構須要努力,要在肯定過往的生活,以及於當下發現新的存在意義之間協商;最怕是「存在真空」,感到活著是難以忍受之輕。

四十歲以後的日子,在如今極待改善的社會編制下無疑是個大挑戰。法朗克在他提出的第三個信條「生命的意義」裡,鼓吹的是自我設計及創造意義的生活;關鍵是熱誠工作,投入一切愛的行動,以及改變自身消極的態度。這不是一本心靈雞湯,其深刻的程度說明存在主義哲學並不過時。

書本介紹

本書為作者在納粹集中營生活的回憶錄,書中描述作者的家人包括父母、懷孕的妻子、哥哥等都在集中營內離世,只剩下他和妹妹。像這樣一個泯滅人性、飽受飢寒凌虐、隨時都有死亡發生的地方,怎可以仍令人感覺還值得活下去?他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在書中揭示人類的生命不能避免受苦,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付這些苦難,在當中找尋出人的生存和生命意義。

書名: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人之尋找意義》
作者:
Viktor E. Frankl 維克多˙法朗克
作者介紹

Viktor E. Frankl生於1905年3月26日維也納,是猶太人,著名的精神科教授,創立「意義治療法」及「存在分析法」,對心理學界影響深遠。二次大戰期間,他遭囚於集中營達3年之久,過著非人生活,直至1945年獲美軍解救。在集中營生活期間,對人類存在的痛苦、挫折,以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有深切的體會。他的著作注入前輩諸大師所忽略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在往後四十年間,他在世界各地發表了無數演講,獲得二十九所大學頒發榮譽博士,他也榮獲諸多獎項,包括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Oskar Pfister Award),也是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會員。

他一共出版三十二本著作,譯成三十四種語言;1997年9月2日在維也納去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