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推薦人:梁文道文化人、傳媒人
推薦人簡介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哲學系,中學曾在台灣接受教育。為香港跨界別文化人、傳媒人,曾任商業電台台長、牛棚書院院長、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著作包括《常識》、《讀者》、《我執》等。曾擔任多個電台節目的主持人,包括商業電台《打書釘》、《風波裡的茶杯》、《光明頂》,香港電台《頭條新聞》及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鏘鏘三人行》等。近年積極於各傳媒平台發表評論,涉及範疇廣泛,包括時政社會、金融財經、文化百態、電影創作、書籍出版等等。
雖然我寫書評,也做書介節目,但我向來很怕給人開書單,尤其是給陌生人推介「必讀的書單」。因為讀書實在是件很個人的事,最嚴重起來,甚至會左右一個人的人生取向;我又有什麼資格去指點人家的人生呢?
然而,我們大部份人所經歷過的教育卻極不謙遜,它假定了所有人都該在某個年紀讀同一批書 (哪怕又是教科書),學一樣的東西。儘管離開校園之後,我們多半都會遺忘這些大家都曾讀過的書,並且長成截然互異的個體;可是那份早年的共同書目,仍然會在你我之間繫上一條共同的連線,比如說一組共同的語言。
回看國史,有這麼一本受過教育的老中國人都要背誦、而今人卻常常嫌它土氣的書,是我依然覺得很有意思,很值得現代人去碰碰的;那就是《論語》。
我當然曉得,《論語》這幾年又熱了起來,很多人都把它當成一部教人如何做個好人的道德指南,乃至於面對種種社會問題的心靈雞湯。並且我也明白,經典任人詮釋,不同的人會讀出重點不同的《論語》。不過,我比較在意它做為集體教材的價值。
讀《論語》不會讓你變成君子,但它曾經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它定下了一座共同的道德框架,給了我們一組可以共享可以溝通的道德語言。如今我們不背《論語》了,可它的影響仍然殘留,片斷地存在於我們彼此對待,以及個人立身的態度之中。再讀《論語》,就是為了把這些片斷重新編織成一個整體,瞭解我們這群人的由來與前世。如果沒有這種知識興趣,它至少還有審美上的懷舊價值,緬懷那漂渺淡去的道德宇宙。
書本介紹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它就獲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
《論語》與《大學》、《孟子》、《中庸》被合稱為「四書」;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開頭,或「子曰」、「子謂」後首句的前二、三字,內容都是圍繞孔子與其門生弟子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