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前必讀的四十本好書 > The Wealth of Nations
facebook_banner

The Wealth of Nations
《原富論》

推薦人:陳家強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推薦人簡介

陳家強教授於2007年7月1日獲委任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加入政府前,陳家強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他於1993年加入科大商學院,之前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九年。
陳家強畢業於美國Wesleyan大學,獲授經濟學學士學位,其後在芝加哥大學獲授工商管理碩士和財務學哲學博士學位。陳家強專長研究資產定價、交易策略評估及市場效率,並曾發表不少有關文章。

從事經濟研究接近30年,推本溯源,今時今日的經濟理論大多是在過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和推敲發展,一些很基本的概念,縱然很多人都認識,但未必知道、或不曾想過背後是怎樣推斷出來的。看過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名著The Wealth of Nations(《原富論》),應該能夠解答這些疑問。

1970年代末我在美國讀大學,其中「經濟思想史」一科需要修讀不少偉大經濟學家的著作,包括亞當.史密斯、David Hume及李嘉圖(David Ricardo),目的是了解經濟學的演變。厚厚的《原富論》於1776年出版,距離現在已經237年,在什麼經濟理論基礎都欠缺的環境和背景下,幾乎是憑空建構經濟理論、探討事實,而這些理論至今仍然適用,作者的想象力既深且闊,加上有系統的邏輯推論,實在令人讚嘆。

回想30多年前閱讀這本書的經歷是相當有趣的;我修讀經濟的年代主要以繪圖表達理論:需求供應曲線、IS-LM模型等,解釋經濟理論綽綽有餘。我有時也會與充滿好奇而同樣修讀經濟的兒子討論,究竟現在以什麼為基礎?原來已經演變至一大堆複雜的算式,利用精密的計算引證理論,當中累積不同經濟學家多年來的理論成果。

當然,很多科學家、物理學家都是利用豐富想像力,建立新理論,但觸發他們研究的往往是「看得見」(tangible)的現象,例如牛頓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發現地深吸力。相比之下,經濟理論非常抽象,市場力量、供求平衡等,看不見、觸不到,這本書就是帶領讀者經歷亞當.史密斯推論的過程。

《原富論》對我的影響,沒有因為自己暫時放下經濟研究的工作而消失,書中提到的一些社會狀況,卻是我經常思考、經常跟市場人士討論的問題。其中一個章節提到借貸利息(Of Stock Lent At Interest),亞當.史密斯指出,當時社會上普遍有一謬誤:金錢的供應增加,便會令借貸利率下降。他還記錄幾位著名經濟學家John Locke、Baron de Montesquieu等都相信,在西印度群島發現金礦和銀礦,是導致大部分歐洲地區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作者卻認為,利率下降在發現該群島時已經出現,歸根究底,引證原因是整個社會生產力下降。

套用於現時今日,亞當.史密斯所指的「利息」等於「投資回報」;香港跟全球不少發達經濟體一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假設人口不變、沒有移民入境,未來勞動人口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因此下降。我會問:「在這情況下,依靠加大投資、買資產,整個社會的回報還是會增加嗎?用投資解釋養老問題正確嗎?」

亞當.史密斯的著作沒有提供答案,但非常值得大家深思。人的想像力可以是沒有邊界的,多了解經濟理論,能夠訓練我們的分析力。《原富論》雖然寫於兩個世紀前,然而,遣詞用字並不艱深,我誠意向各位推介。

書本介紹

《原富論》首版出於啟蒙時代的1776年3月9日,它不僅影響了作家和經濟學家,同時也影響了各國政府和組織。

全書包括兩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Adam Smith 對全書進行了概括描述,他認為國民財富的產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勞動力的技術、技巧和判斷力,二是勞動力和總人口的比例,在這兩個因素中,第一個因素起決定性作用,裡面闡述了市場上的「無形之手」的威力。

書名:
The Wealth of Nations
《原富論》
作者:
Adam Smith 亞當•史密斯
作者介紹

Adam Smith 是英國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在18世紀初於蘇格蘭出生,14歲時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在哲學家Francis Hutcheson的教導下研讀道德哲學,之後進入過牛津大學,並於1748年開始於愛丁堡大學演講授課。

由最初研究修辭學和純文學,到後來開始研究「財富的發展」及經濟哲學,後來將這些理論寫入The Wealth of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