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衡(Theodore)
浩觀共同創辦人

馬衡最初成立浩觀,其實跟他另一個職業有關,除了是浩觀的共同創辦人,他同時亦是鑽飾零售商MaBelle的董事,負責所有MaBelle.com及MBLife.com的網上業務和產品,亦幫利興集團發展整個網上業務,Theodore表示,由於開始在網上賣首飾及銷售去外國,間接認識了很多熱心的創業家,建立了不少關係,跟他們溝通、接觸,就感染了他自己以及浩觀的另一位創辦人,即是他爸爸,馬墉傑先生,於是就建立起浩觀這個創業空間及群體。

介紹浩觀的時候,Theodore指出他們是一個幫助創業家去開始的平台,現有120個會員,主要希望可以做到三件事,第一就是透過浩觀,幫香港創業家找到他們的共同創辦人,因為創業的路途其實好孤單,所以希望有更多人一起去創業。第二,浩觀有個freelance market,幫人去籌備他們的資金,因為不是人人一開始就有錢去做,所以希望他們可以透過做一些freelance的項目,或者在浩觀的群體去做項目,自己籌集資金。第三,經過不同的活動,希望幫助創業家去找投資者,而且希望可以幫投資者找到適合的創業家。他指出,浩觀過去跟很多不同機構合作,包括數碼港、科學園、各大大學、Google等不同團體。他補充,會員經過浩觀籌到的天使投資資金,上個月剛超過1100萬港元。

創業非只為賺錢

說到創業,很多人第一個感覺可能就是為了賺錢,對此,Theodore有另外的一些看法。他表示,如果投資者遇到一位創業家,對方只是說自己志在賺錢,可能都不會有人投資在這個人身上。他以王維基為例,覺得對方做很多創新的事,如果只是為錢,就未必會做。Theodore認為很多人創業都不只是為錢,這點開闊了大家的看法,做生意不只是為錢,而是製造一個價值,影響到身邊的人,當然希望是正面的影響。他覺得很多人好有錢但很不開心,有錢不代表開心,而且很多人創業是去追一個理想,如果做到的話本身已經是一個成就。

至於被問到浩觀是否賺錢,Theodore坦言不是,而且暫時而言都是輸錢。他指出他們不是非牟利機構或者社會企業,只要去公司註冊處取得登記已經可以開業,但他跟爸爸還有其他同事,覺得最開心的是見到這麼多人創業,而且人人都好開心地上班。他強調浩觀有一個好特別的地方,就是無人苦着臉去上班,好難得。至於創業者成功與否,只視乎他們幾時去計數,暫時未成功,不代表不會成功。而且很多創業家不是做第一個生意就即刻成功,很多時都要做幾次,過程中反而可以學習到很多,享受怎樣把自己的理想變成現實。他提醒創業者,如果自己做得正確,錢會賺到;相反,如果未做得正確,錢是未來到的。這是一個好好的指標,看看怎樣平衡各方面。

勿將事情表面化

除此之外,Theodore覺得很多時人們聽的東西、看的東西,都比較表面化。當事情一表面化,就會出現很多不同的名稱,例如有矽谷,就弄個「矽港」出來。有人會覺得別人第一個start up就成功,就覺得自己都應該要這樣;對方好像不用怎麼做都成功,自己都應該要是這樣。這些就是表面化的東西,因為別人心酸或者努力工作時的模樣未必讓你見到!

成功是否代表一定要搵到錢?他覺得這是其中一部分。他以讀書為比喻,小時候人們會問讀書為了甚麼?其實讀書不是為考試!如果讀書只是為考試的話,很多人都不是太開心。他覺得需要有個平衡。因為如果讀書考試不好,怎能繼續升學?怎會遇到更叻的老師、更多好的同學去啟發自己進步?

他指出,正如創業不只是為了賺錢,但不賺錢的創業就不能有持續性,即使有最好的團隊,他們都不能食空氣,他們都要開飯。如果大家真的想團隊跟自己一起創出一個新的世界、達成大家的理想,就要令他們能夠開飯。Theodore覺得這是一個平衡而不是一個取捨。很重要的是,不要表面化到只是看某一點,要平衡地去看,怎樣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他強調,創業這條路很艱難,要看看怎樣能夠持續下去。無錢不等於就停下來,無錢都仍然可以做很多事。不過這要視乎自己的決心有幾大,能夠啟發到幾多創意出來,創業者要給予自己更多的原因和理由繼續做下去。他覺得心中有那團火的人,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會見到機會。他提醒,莫說投資者是否願意投資這些公司,即使作為同事,都會想自己的領袖會有這團火去推動整間公司前進,所以不要把事情表面化。

讓投資者知道你的好

找到合適投資者對創業者來說很重要,但這並非易事,新創公司如何突圍而出呢?Theodore表示,他們每個月都會有一個叫做「創業擂台」的活動,「Peach Night」,每次他都會叫人們來到「Peach Night」不要只是顧着要錢,也要找人才、找客人、找供應商,要告訴別人自己的產品有多好!Theodore表示,他們知道有人願意投資落去某間公司,其實觀察了很長時間,不會看完那七分鐘,然後就放幾百萬落去!投資者會看那創業者的表現,會想想有沒有在其他活動上見過面、對比之前和之後的表現等等,花很多心機。

他又提醒大家,那些投資者會坐在後排,可能不會見到他。反而那個走上來說想出錢的人,大家就要小心點!他表示自己跟在場的投資者和創業家都見過面好多次,也接觸過其他投資他們的人,那班人很好,但也知道有些人的名字就是一條鯊魚,不要走太近!因為那些人會想一些方式吞併別人的公司,然後將技術據為己有。Theodore重申,他們會做很多研究,目的是希望提供更多空間,讓會員更容易接觸到有機會成為他們投資者的人。雖然對方未必會出錢投資,但聽到好的意念,都會告訴其他人。他覺得對創業者而言很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推銷得好,令到人們值得把這個訊息轉告其他人。

內地市場的環境因素

問答環節中,台下參與者問Theodore,香港的start up想打入中國市場有甚麼困難,希望他以MaBelle的經驗分享一下。他回應指,其實任何市場都有當地的環境因素,至於理解為是困難抑或挑戰,只在乎用甚麼角度。現在他的MaBelle.com都是打入內地的,他認為在國內做e-commerce的市場很大。他分享了一些經驗,有內地客人透過MaBelle.com在網上購物,要求產品直接從香港寄過去,而不是從深圳寄。貨品方面,內地客人喜歡在香港訂,因為他們知道貨品從香港寄過去的話,是真貨的機會率比從內地寄去的要高。

可能他們附近已經有間MaBelle,但客人會在網上買,不在街上買,可能他們覺得較方便,或者在網上可以獲得更多資料,包括評價、評語,也可能因為他們覺得買鑽飾都是在香港買比較好。反過來說,稅其實不是大問題,因為我們符合到他們的需求。只要客人肯買,產品就更有市場,商機就會出現。

說到打入內地市場,Theodore還跟大家分享了一個看法。他提到已經上市的翠華茶餐廳,他覺得翠華一方面只是茶餐廳,但他們做到最好,因為港式茶餐廳去到內地其實好有市場。他覺得這視乎用甚麼角度看,當別人說「no」的時候,是否想到更多的原因去說「yes」?他指出,有很多好好的例子,都是由香港開始,再去到其他地方。他認為要對一件事「say no」真的很容易,明明那件事是有機會成功的,但都會有很多人告訴你「那是不行的」,不要只是聽那些人的說話,要聽自己的,要問自己其實行不行,他覺得要嘗試,因為未試過真的不知道結果如何。